详情
高度重视工法对促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j9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浏览量:
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发展面临的共同话题。原建设部于2007年3月印发了新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新标准突出了对企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考核,目的是通过全面考核建筑业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科技经费投入、专有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企业逐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使建筑业从生产要素高消耗、低产出的扩张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工法是以工程为对象,工艺为核心,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把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经过工程实践形成的综合配套的施工方法。工法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极关键部分。高度重视工法的开发与应用,对实现企业经营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发展方式由规模发展向规模与效益并重,并突出效益优先的发展转变,竞争方式由传统的硬性竞争向多方式的软实力竞争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建设行业工法的编写、申报、评审和应用开始于原建设部1989年11月颁发的《施工企业实行工法制度的试行管理办法》,这是在全国建设行业全面学习总结鲁布革工程经验,大力推行项目法施工管理模式的同时,为深化施工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建筑业企业竞争力水平而作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工法的开发与运用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跟踪和技术积累,提升了企业的科学管理能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应有的市场份额。北京市政集团依据土压平衡原理和北京地区非匀质砂卵石地层的土质条件,研究开发的“土压平衡顶管施工工法”及其设备,工程质量好、施工进度快,可有效控制地面沉降、避免对地面的扰动。就是这项工法及其设备,使得北京市政集团几乎包揽了北京地区的全部顶管施工。中铁四局总结编写了国家级工法“汽车试验场混凝土双曲线路面施工工法”,凭借该工法承接了上海大众汽车试验场、上海国际赛车场f1主赛道等工程,这项工法成就了中铁四局的品牌和专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工法是企业宝贵的技术财富,它既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做强企业的关键所在。
然而,片面追求产值规模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我们经常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工程项目接近竣工时,项目部的人员开始陆陆续续调走,资料也随之流失,最后甚至连像样的施工总结都拿不出来。企业不重视施工技术的积累,不及时组织项目的施工总结,下回遇到类似问题,又要重新组织调研,既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又难以最终形成具有企业特点的综合配套的施工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就得不到根本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技术和人才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作用的真正认识,缺乏鼓励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机制,缺乏对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理解与尊重。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水平对企业市场占有率和效益贡献率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当企业的生产能力与其经营规模的扩张难以匹配时,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以技术和人才为突出表现的资源的弥足珍贵,企业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内涵式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工法的开发与应用,其现实需要与真正意义也在于此。原建设部于2005年颁发的《工程建设工法管理办法》指出,开发和应用工法是为了“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技术积累,提升我国整体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规范工法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建立及时总结施工经验和编写企业标准的新机制,不断促进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自身建设,完善企业技术财富的积累,逐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
目前,在工法的编写上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工法的核心技术不突出,其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不明显,四新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二是工法的工艺不完整或不细致,施工工艺作为工法的核心部分注意不够;三是对工法的其他部分,如材料和设备、质量控制、安全环保措施等针对性不强、参数不准确;四是工法名称命名不准确,不能让人一目了然;五是书写不规范,逻辑性、严谨性不够,重点不突出,文字表达不清楚。作为国家级工法的申报,必须满足四个原则,一是工法中的关键技术应是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工法应用后证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三是工法的使用价值高,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四是编写内容齐全,文字质量高,并能指导施工。工法编写上存在的上述问题及申报的基本原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工法开发的实践中予以贯彻。
为充分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开发工法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使工法的开发与应用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思想上要重视
企业有无工法开发意识,关键在于有无工法开发动力。这种动力一方面来自于企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改进管理和提质降耗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于内部工程技术人员切身利益,个人价值的需要。思想上的重视还体现在把技术到底摆在什么样位置上的问题,光有说法,没有做法,光有安排,没有落实,最后必定是无果而终的。
二、组织上要健全
工法的开发是一项涉及施工技术、工程管理、安全质量、物资设备、财务统计等工作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严格的规划、计划、组织、实施、评审、批准等环节,没有一个完善的组织系统来运作,是难以保证工法的开发质量的。工法的开发,企业是责任主体,项目部是执行主体,相关人员则是落实的关键。
三、制度上要完善
制度上的完善应以如何落实工法开发与应用的责任为核心,以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为重点,以科研经费的可靠投入为保障,以完善项目部科研职能为依托,以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为手段,全面系统地规范工法开发与应用制度体系的建设。
四、经费上要保障
工法的开发有一定的周期,除了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来挖掘施工过程中关键技术的创新点外,还需要严格按照工法的十一个组成部分来组织内容、归集材料、分析数据、形成正文,同时还需要经过多次的实践检验,才能够逐步提炼出先进的施工工艺,形成高水平、高质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工法。因此,工法的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没有可靠的经费支持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五、项目上要支持
工法具有特有的专业性、技术的创新性,必须以工程为对象,工艺为核心,它是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的结合和统一。因此,工法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项目是工法开发的主要载体,没有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没有热衷于工法开发的项目机构和人员就不可能产生高水平、高质量的工法。
六、实践中要应用
技术必须要与管理结合、要与经济结合、要与安全环保结合、要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综合效益是技术价值最大化的体现。技术成果来源于实践,更要服务于实践,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国家级工法的有效期为六年,工法不能用于实践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工法不能及时更新和完善就将最终走向终结。因此,工法的开发仅仅是开始,而工法的应用与持续改进则是需要持之以恒的。
我国建设行业工法的编写、申报、评审和应用开始于原建设部1989年11月颁发的《施工企业实行工法制度的试行管理办法》,这是在全国建设行业全面学习总结鲁布革工程经验,大力推行项目法施工管理模式的同时,为深化施工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建筑业企业竞争力水平而作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工法的开发与运用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跟踪和技术积累,提升了企业的科学管理能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应有的市场份额。北京市政集团依据土压平衡原理和北京地区非匀质砂卵石地层的土质条件,研究开发的“土压平衡顶管施工工法”及其设备,工程质量好、施工进度快,可有效控制地面沉降、避免对地面的扰动。就是这项工法及其设备,使得北京市政集团几乎包揽了北京地区的全部顶管施工。中铁四局总结编写了国家级工法“汽车试验场混凝土双曲线路面施工工法”,凭借该工法承接了上海大众汽车试验场、上海国际赛车场f1主赛道等工程,这项工法成就了中铁四局的品牌和专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工法是企业宝贵的技术财富,它既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做强企业的关键所在。
然而,片面追求产值规模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我们经常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工程项目接近竣工时,项目部的人员开始陆陆续续调走,资料也随之流失,最后甚至连像样的施工总结都拿不出来。企业不重视施工技术的积累,不及时组织项目的施工总结,下回遇到类似问题,又要重新组织调研,既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又难以最终形成具有企业特点的综合配套的施工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就得不到根本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技术和人才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作用的真正认识,缺乏鼓励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机制,缺乏对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理解与尊重。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水平对企业市场占有率和效益贡献率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当企业的生产能力与其经营规模的扩张难以匹配时,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以技术和人才为突出表现的资源的弥足珍贵,企业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内涵式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工法的开发与应用,其现实需要与真正意义也在于此。原建设部于2005年颁发的《工程建设工法管理办法》指出,开发和应用工法是为了“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技术积累,提升我国整体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规范工法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建立及时总结施工经验和编写企业标准的新机制,不断促进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自身建设,完善企业技术财富的积累,逐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
目前,在工法的编写上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工法的核心技术不突出,其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不明显,四新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二是工法的工艺不完整或不细致,施工工艺作为工法的核心部分注意不够;三是对工法的其他部分,如材料和设备、质量控制、安全环保措施等针对性不强、参数不准确;四是工法名称命名不准确,不能让人一目了然;五是书写不规范,逻辑性、严谨性不够,重点不突出,文字表达不清楚。作为国家级工法的申报,必须满足四个原则,一是工法中的关键技术应是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工法应用后证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三是工法的使用价值高,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四是编写内容齐全,文字质量高,并能指导施工。工法编写上存在的上述问题及申报的基本原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工法开发的实践中予以贯彻。
为充分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开发工法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使工法的开发与应用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思想上要重视
企业有无工法开发意识,关键在于有无工法开发动力。这种动力一方面来自于企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改进管理和提质降耗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于内部工程技术人员切身利益,个人价值的需要。思想上的重视还体现在把技术到底摆在什么样位置上的问题,光有说法,没有做法,光有安排,没有落实,最后必定是无果而终的。
二、组织上要健全
工法的开发是一项涉及施工技术、工程管理、安全质量、物资设备、财务统计等工作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严格的规划、计划、组织、实施、评审、批准等环节,没有一个完善的组织系统来运作,是难以保证工法的开发质量的。工法的开发,企业是责任主体,项目部是执行主体,相关人员则是落实的关键。
三、制度上要完善
制度上的完善应以如何落实工法开发与应用的责任为核心,以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为重点,以科研经费的可靠投入为保障,以完善项目部科研职能为依托,以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为手段,全面系统地规范工法开发与应用制度体系的建设。
四、经费上要保障
工法的开发有一定的周期,除了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来挖掘施工过程中关键技术的创新点外,还需要严格按照工法的十一个组成部分来组织内容、归集材料、分析数据、形成正文,同时还需要经过多次的实践检验,才能够逐步提炼出先进的施工工艺,形成高水平、高质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工法。因此,工法的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没有可靠的经费支持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五、项目上要支持
工法具有特有的专业性、技术的创新性,必须以工程为对象,工艺为核心,它是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的结合和统一。因此,工法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项目是工法开发的主要载体,没有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没有热衷于工法开发的项目机构和人员就不可能产生高水平、高质量的工法。
六、实践中要应用
技术必须要与管理结合、要与经济结合、要与安全环保结合、要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综合效益是技术价值最大化的体现。技术成果来源于实践,更要服务于实践,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国家级工法的有效期为六年,工法不能用于实践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工法不能及时更新和完善就将最终走向终结。因此,工法的开发仅仅是开始,而工法的应用与持续改进则是需要持之以恒的。
相关新闻